初秋的西安,桂花盛放,芬芳满城。9月13日,为进一步展现“一带一路”合作成就、拓宽教职工国际视野、感受国家发展丰硕成果,在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我校工会与一带一路”文化研究院组织教职工代表前往西安浐灞国际港,开展以“瞰中国—中亚合作新成就,做‘一带一路’倡议践行者”为主题的参访活动,实地感受中国与中亚国家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取得的丰硕合作成果。校党委副书记卢胜利,校工会及部门工会干部、教职工代表共40余人参加此次参访活动。
参访行程
参访团首站来到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据介绍,作为“一带一路”设施联通的标志性成果,班列货物结构正从传统的“老三样”——服装、小食品、小家电,逐步升级为以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池和大型家电为代表的“新三样”,折射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与中外经贸合作层次的不断提升。

随后,参访团一行抵达中哈合建的哈萨克斯坦码头。这是中哈贸易畅通的重点成果项目,从开工到建设完成仅用时77天,彰显了“中国速度”与“中亚效率”的紧密结合。通过双方系统的无缝对接,物流时效大幅提升,成为中哈乃至中国与中亚互联互通的重要节点。

在第三站,教职工们参观了首届中国—中亚峰会会址。这里曾成功举办中国同中亚各国最高级别的元首外交活动,是中国—中亚机制的重要见证。通过现场讲解与实物展示,大家重温了峰会盛况,深切体会到元首外交的战略引领意义和中国西部地区在国家外交全局中日益重要的地位。

最后一站是中亚公园丝路会客厅。这里已成为西安与中亚各国开展文化、教育、旅游合作的新平台。参访教师在此感受到别具匠心的景观,品鉴了中亚美食,更感受到中国功夫与中亚各国文明互鉴、友谊长存的浓厚氛围。
参访感悟
哲学学院青年教师 王帅之:参观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我深受震撼。港口所见国之大者的气魄与“中国速度”的项目建设效率令人惊叹。西安作为内陆开放高地,肩负特殊使命,令我倍感自豪。物流工作人员降低时效中所表现的智慧更令我折服。当代社会学家高柏对“一带一路”和中欧班列的深入研究为国家策略提供了支撑,同为社会学科研工作者,我亦渴望做到学以致用,未来以学术研究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

数学与统计学院工会主席 陈艳妮:在校工会与“一带一路”文化研究院的组织下,有幸走进中欧班列、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及中国-中亚峰会会址。看着大屏上密密麻麻的班列运行线路,听着讲解员自信的讲解,我仿佛听到了古老丝绸之路上的驼铃,与如今的“钢铁驼队”隔空相望。让我尤为震撼的是,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的建设:77天从开土到竣工,“中国速度”从来不是一句空话,它背后不仅是建设者们的日夜攻坚,更是国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坚定决心。中国-中亚峰会硕果满枝的石榴树,似乎都在静静诉说着那场推动区域合作的重要盛会,见证着互利共赢的合作成果落地生根。身为中国人,更作为一名西安人,亲历丝路辉煌在现代的延续,深感国家强盛与全球连接的力量,备受鼓舞。
生命科学学院工会委员 俱名扬: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中哈合办的哈萨克斯坦码头,实地参观中国-中亚峰会会址和中亚公园丝路会客厅,令人倍感荣幸和振奋。此次参访既是国际视野的拓宽,更是国家战略的学习。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更要在人才培养的征程上,把理解国家发展脉络,提升跨文化沟通素养融入育人实践,在助力教育强国建设事业上,在新时代的丝路画卷上,书写合作共赢的崭新篇章。